人的脾胃一虚弱,中气就容易不足,中气如果不足,人体的脏器就有下陷的可能。那么,究竟该如何快速的发现自己已经因为脾胃虚弱而导致中气不足了呢?其实,老祖宗挺有智慧的,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都能发现,但更直观的还是中医的舌诊,把舌头伸出来看一看股票配资导航,如果舌头中心有一个凹陷的“窝”,那就是脾虚导致中气不足了。
如果脾虚只是刚开始,其实稍作调理就能恢复,但是如果脾虚已经到了中气不足甚至中气下陷的时候了,那一定要及时治疗,以免贻误病机。而这个时候,有一个经典名方就刚好能够派上用场了,它就是被列为“中医十大名方”之一的补中益气汤。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,由“黄芪、人参、甘草、白术、陈皮、当归、升麻、柴胡”等中药组成。
补中益气汤药味组成不多,但是配伍却是颇为精妙。用黄芪补中益气、升阳固表,用人参、白术、甘草,仿四君之意,补气健脾,辅助升阳;用当归养血和营,与黄芪配伍,可以气血同补;用升麻、柴胡升阳举陷,协助黄芪加强阳气升腾而托举中气;用陈皮理气和胃,并调和诸药补而不滞;用甘草益气和中,并调和诸药一团和气。所以,别看补中益气汤不到十味药,却是能够在补中益气、升阳举陷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一个经典名方。
对于补中益气汤的方药配伍,最为经典的还是黄芪、人参、甘草的这三味“铁三角”,诚如清代名医罗美在《古今名医方论》中所说,妙用黄芪“护皮毛而闭腠理”,专门用来对抗“脾胃一虚,肺气先绝”,而妙用人参补气,专门用来对付“元气不足,懒言气喘”,而妙用甘草调和,专门用来发挥“泻心火而除烦,补脾胃而生气”。正是因为如此,在《古今名医方论》中,将黄芪、人参和甘草,作为补中益气汤中“除烦热之圣药”。
如果觉得熬汤药麻烦的话,可以使用补中益气丸。补中益气丸得药物组成与补中益气汤基本相似,只是将人参换成了党参。虽然,在药物功效上,补中益气丸只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、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、脱肛、阴挺等疾病,但也因此逐渐被应用到更多疾病范围,比如补中益气丸可用于治疗肛瘘,痔疮,前列腺增生[1],胃黏膜脱垂症,坐骨神经痛,胃轻瘫综合征,梅核气,慢性阻塞性肺病缓解期,乙型肝炎,肌性视疲劳,慢性疲劳综合征,原发性低血压,原发性肾病综合征[2]等多种疾病。
补中益气丸的应用范围,不仅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,还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,心血管疾病,神经精神疾病,泌尿生殖系统疾病,传染疾病,妇产科疾病,小儿科疾病,外科病,皮肤病,眼病,耳病,喉病,口腔疾病[3]。而且,补中益气丸还可用于促进胃次全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,消除或减轻生殖器癌症术后不良反应;除此之外,补中益气丸还可用于治疗痿证、多发性肌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盗汗、变应性败血症、白塞氏综合征、糖尿病、肥胖症、放射病、白细胞减少症、粒细胞增多症[3]等多种疾病。
补中益气丸在现代临床应用十分广泛,但核心逻辑没有变,主要就三点,第一点脾虚,只要是脾虚,补中益气丸就有一席之地;第二点是中气下陷,无论是胃下垂、肾下垂、肛门下垂(脱肛)、子宫下垂(阴挺),还是小便失禁、尿频等疾病,只要符合中气不足或下陷,补中益气丸就有用武之地;第三点是气虚发热,既然黄芪、人参和甘草是“除烦热之圣药”,那么以“身热自汗,渴喜热饮,气短乏力,舌淡,脉虚大无力”为典型症状的气血发热,补中益气丸就有立足之地。
如果在日常生活中,发现舌头中间有个“窝窝”一样的凹陷,多半都是脾虚引起的,妙用补中益气丸,坚持一段时间,就会发现脾胃一天比一天好。不过,补中益气丸虽然妙用无穷,但也不是百无禁忌。比如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的人群,就要忌用。除外之外,恶寒发热的表证,以及暴饮暴食所致的脘腹胀满属于实证的,不宜使用。另外,服用补中益气丸的时候,不宜与感冒类药物同时服用,另外,不得与含有藜芦成分的药物同用。
参考文献[1]刘景仁,吕宗正,惠临.补中益气丸临床应用拾零[J].实用中医药杂志,2002,18(7):43.
[2]李洁.补中益气丸(口服液)临床新用途[J].中国社区医师,2008,24(19):19.
[3]本刊编辑部.补中益气丸(合剂、口服液)临床应用解析[J].中国社区医师股票配资导航,2010,26(5):16.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